1,1-二氯乙烯结构式
|
常用名 | 1,1-二氯乙烯 | 英文名 | VINYLIDENE CHLORIDE |
---|---|---|---|---|
CAS号 | 75-35-4 | 分子量 | 96.94330 | |
密度 | 1.218 | 沸点 | 31.2 °C | |
分子式 | C2H2Cl2 | 熔点 | -122 °C | |
MSDS | 中文版 美版 | 闪点 | −9 °F | |
符号 |
GHS02, GHS06, GHS08 |
信号词 | Danger |
1,1-二氯乙烯用途主要用于制合成纤维等 |
中文名 | 1,1-二氯乙烯 |
---|---|
英文名 | 1,1-dichloroethene |
中文别名 | 过氯乙烯 | 偏二氯乙烯 | 二氯烯烃 | 氯化亚乙烯 |
英文别名 | 更多 |
密度 | 1.218 |
---|---|
沸点 | 31.2 °C |
熔点 | -122 °C |
分子式 | C2H2Cl2 |
分子量 | 96.94330 |
闪点 | −9 °F |
精确质量 | 95.95340 |
LogP | 1.93520 |
外观性状 | 无色液体 |
蒸汽密度 | 3.46 (vs air) |
蒸汽压 | 9.68 psi ( 20 °C) |
折射率 | n20/D 1.426 |
储存条件 |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7℃。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久存,以免变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
稳定性 | 1.易挥发,有毒。有自行聚合的倾向,易被空气氧化,氧化后有氯气、氯化氢、光气、甲醛及过氧化物生成,同时,这种过氧化物可促使单体聚合。可与各种乙烯衍生物(如氯乙烯、苯乙烯等)生成共聚物。故需加入阻聚剂,或用氮、二氧化碳、碱的水溶液密封。铜或黄铜有生成易爆炸的乙炔化合物的危险。 2.在光或催化剂作用下极易聚合,可与氯乙烯或丙烯腈等共聚。在空气中容易与氧发生自氧化反应,生成有爆炸危险的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会缓慢地分解,生成甲醛、光气和氯化氢。一般要加入少量对苯二酚、酚类、烷基胺作稳定剂。40~50℃与氯作用生成1,1,2,2-四氯乙烷。在无水氯化铁或三氯化铝存在下,与氯化氢反应生成1,1,1-三氯乙烷。 3.刺激皮肤与眼睛。吸入高浓度的蒸气时,引起中枢神经麻痹、昏迷。长期吸入低浓度蒸气时,对肝、肾有损害,对动物和人有致瘤作用,故使用时要注意通风。小鼠吸入致死浓度为25209.5mg/m3。嗅觉阈浓度1985mg/m3。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为40mg/m3(美国)。 4.稳定性 稳定 5.禁配物 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6.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7.聚合危害 聚合 8.分解产物 氯化氢 |
分子结构 | 1、摩尔折射率:20.58 2、摩尔体积(cm3/mol):79.2 3、等张比容(90.2K):173.7 4、表面张力(dyne/cm):23.1 5、极化率(10-24cm3):8.15 |
计算化学 |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2.3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0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4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27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
更多 | 1.性状:无色液体,带有不愉快气味。 2.熔点(℃):-122.6 3.沸点(℃):31.7 4.相对密度(水=1):1.21 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3 6.饱和蒸气压(kPa):66.5(20℃) 7.燃烧热(kJ/mol):-1095.9 8.临界温度(℃):220.8 9.临界压力(MPa):5.21 10.辛醇/水分配系数:2.13 11.闪点(℃):-19(CC);-15(OC) 12.引燃温度(℃):570 13.爆炸上限(%):16 14.爆炸下限(%):5.6 15.溶解性:不溶于水。 16.黏度(mPa·s,20ºC):0.3302 17.燃点(ºC):570 18.蒸发热(KJ/mol,b.p.):26.197 19.熔化热(KJ/mol):6.519 20.生成热(KJ/mol,25ºC,液体):25.1 21.比热容(KJ/(kg·K),25.15ºC,定压):1.155 22.聚合热(KJ/mol):60.7 23.相对密度(25℃,4℃):1.4249 24.溶度参数(J·cm-3)0.5:16.813 25.van der Waals面积(cm2·mol-1):6.110×109 26.van der Waals体积(cm3·mol-1):41.430 27.液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23.9 28.液相标准热熔(J·mol-1·K-1):112.4 29.气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 :2.4 30.气相标准熵(J·mol-1·K-1) :287.98 31.气相标准生成自由能( kJ·mol-1):25.4 32.气相标准热熔(J·mol-1·K-1):66.93 |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并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急性中毒:短时间接触低浓度,眼及咽喉部烧灼感;浓度增高,有眩晕、恶心、呕吐甚至酩酊状;吸入高浓度还可致死。可致角膜损伤及皮肤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除粘膜刺激症状外,常伴有神经衰弱综合征。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对动物和人有致瘤作用。以吸入最为危险。 急性毒性:LD50200mg/kg(大鼠经口);LC5025210mg/m3,4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5ppm,肝功能略有影响。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接触0.397g/m3和0.199g/m3,8小时/天,5天/周,数月后出现肝肾损害。接触低于0.099g/m3,出现轻度肝肾病变。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5pph。DNA损伤:大鼠吸入10ppm。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无可靠数据。大鼠吸入55ppm×6小时/日×12月,肝血管肉瘤。 致畸性:大鼠吸入200ppm(妊娠)致畸胎作用。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5.环境标准: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理。废弃物和其它燃料混合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可撤离时,佩戴隔离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时节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
1,1-二氯乙烯毒理学数据: 1.急性毒性 LD50:200mg/kg(大鼠经口) LC50:6350ppm(大鼠吸入,4h) 2.刺激性 暂无资料 3.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动物接触0.379g/m3和0.199g/m3,每天8h,每周5d,数月后出现肝、肾损害。接触低于0.099g/m3,出现轻度肝、肾病变。 4.致突变 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菌5%。DNA损伤:大鼠吸入10ppm。程序外DNA合成:小鼠经口给予200mg/kg。细胞遗传学分析:仓鼠肺250mg/L。 5.致畸性大鼠孕后6~15d吸入最低中毒剂量(TCLo)80ppm(7h),致肌肉骨骼系统发育畸形。 6.致癌性 IARC致癌性评论:G3,对人及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 7.其他 TCLo:25ppm(人吸入) 1,1-二氯乙烯生态学数据: 1.生态毒性 LC50:169mg/L(96h)(黑头呆鱼,静态);74mg/L(96h)(蓝鳃太阳鱼,静态);220ppm(96h)(红鲈,静态) 2.生物降解性 暂无资料 3.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5.00×105个/cm3时,降解半衰期为1.2d(理论)。 |
符号 |
GHS02, GHS06, GHS08 |
---|---|
信号词 | Danger |
危害声明 | H224-H301-H315-H319-H332-H351 |
警示性声明 | P210-P281-P301 + P310-P305 + P351 + P338 |
个人防护装备 | Eyeshields;Faceshields;full-face respirator (US);Gloves;multi-purpose combination respirator cartridge (US) |
危害码 (欧洲) | F+:Extremelyflammable;Xn:Harmful; |
风险声明 (欧洲) | R12;R20;R40 |
安全声明 (欧洲) | S7-S16-S29-S36/37-S46-S45 |
危险品运输编码 | UN 1303 3/PG 1 |
WGK德国 | 3 |
RTECS号 | KV9275000 |
包装等级 | I |
危险类别 | 3 |
1,1-二氯乙烯上游产品 9 | |
---|---|
1,1-二氯乙烯下游产品 10 | |
1.氯乙烯氯化法:氯乙烯氯化后经碱解面得。在氯化反应过程中,有偏二氯乙烷、均四氯乙烷生成;在碱解过程中,有1,2-二氯乙烷生成。其中1,1,2-三氯乙烷经脱除氯化氢生产偏二氯乙烯,这是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根据所用的碱不同,又可分为氢氧化钠法、氢氧化钙法和氢氧化铵法。前者最终产物中沸点低于30℃的副产物较多,且氯乙炔钙含量较高,但无环境污染;后者最终新科技中无氯化钙、氯化钠的副产物,后处理容易。在利用氢氧化物时必须进行强烈搅拌,以减少起沫的可能性,相应地增加设备的利用系数,氯乙炔的生成数量也可减少到位1/10。
①氢氧化钠法:此法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全部反应在一个连续反应器中进行,配料比(NaOH:CH2ClCHCl2)为(1-1.2:1),氢氧化钠的含量为10%-20%,反应温度在50-70℃,产品含量为94%,收率为93.9%,二是用含氯化钠的氢氧化钠,使用1,1,2-三氯乙烷转化成偏二氯乙烯。此法直接采用电解液,而且脱氯化氢后生成的氯化钠可返回电解系统循环使用。因此,最适合于氯碱厂生产偏二氯乙烯。
②氢氧化钙法:此法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一,原料氢气化钙浓度为200g/L,碳酸钙浓度<20g/L,氢氧化钙过量50%,反应开始时体系温度为80℃,然后升至90-92℃。反应结束后得到的粗偏二氯乙烯,经蒸馏提纯,收率可达80%以上。其二,由于生成偏二氯乙烯反应的控制步骤为界面上的物质转移,所以要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和水提高接触效果。其三,为简化工艺,将反应和蒸馏合并在一个塔内进行。其四,先将氯乙烯和氯气通过反应器进行加成反应,再加10%的氢氧化钙,使1,1,2-三氯乙烷转化成偏二氯乙烯,精制后即得产品偏二氯乙烯。
③氢氧化铵法:旭道公司提出用氢氧化铵代替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投料比为NH4OH:CH2ClCHCl2=2:1(mol),反应温度为120℃,压力约为0.86MPa,转化率为52.1%,氯化铵、氨和未反应的1,1,2-三氯乙烷可循环使用。氯化反应在塔式反应器内进行,塔内充有三氯乙烷,用铁环堆砌塔内作催化剂,氯气和氯乙烯按配比1.05:1(mol)从塔底通入,反应温度控制在35-45℃。由于氯乙烯与氯气反应液可以依靠温度差进行自然循环,也可以用泵进行了强制循环。反应温度约75℃,压力为常压,生成的偏二氯乙烯经釜上的粗分塔,再经精馏塔提纯提精产品偏二偏乙烯。目前国内诸厂均采用釜式碱解反应器,大多为间歇操作。过去曾有人使用2.5%-3.0%的石灰乳作碱液,后因堵塞设备而改用稀氢氯化钠溶液。在间歇操作中,碱解后期将反应温度升至85℃,结果是粗偏二氯乙烯的杂质明显增多,给精制带来困难。
2.氯乙烷氯化碱解法:该法采用1,2-二氯乙烷为原料,在温度118℃,压力4.6MPa下,经液相氯化成1,1,2-三氯乙烷,反应物除1,2-二氯乙烷和氯气外,还加入12%乙烯,以加速二氯乙烷 的氯化反应。三氯乙烷经低沸塔和高沸塔提纯后与稀碱反应,脱除一分子氯化氢制得偏二氯乙烯;粗偏二氯乙烯经低沸塔、高沸塔精制得纯偏二氯乙烯产品。上述工艺氯化产率95.4%,碱解收率99.8%,产品纯度高达99.9%。
3.甲基氯仿热裂解氯化氢法:此法采用氯乙烯为原料,与氯化氢加成生成1,1-二氯乙烷;二氯乙烷在480℃高温下氯化,所得氯化液产物主要有偏二氯乙烯、甲基氯仿(1,1,1-三氯乙烷)及氯乙烯。副产物有三氯乙烯、顺式二氯乙烯、反式二氯乙烯、多氯乙烷及氯化氢。氯化液经精馏将上述产物分离,氯乙烯和氯化氢返回加成工序,三氯乙烯作为商品出售,甲基氯仿经高温裂解成偏二氯乙烯,裂解混合物与氯化液合并精馏分离,偏二氯乙烯中加入阻聚剂作为商品出售,1,1-二氯乙烷与1,2-二氯乙烯经液相低温氯化成1,1-二氯乙烷与四氯乙烷,再送入高温氯化器。
4.乙烷氯化、热裂解脱氯化氢法:此法采用乙烷为原料,在高温426.6℃下氯化成含氯化氢、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氯乙烷、1,1-二氯乙烷和甲基氯仿的混合物,用分馏方法将上述产物分开。氯化氢用于氯乙烯氢氯化反应器;甲基氯仿经高温裂解除一分子氯化氢生成偏二氯乙烯,与氯化液合并进行分离提纯,获高纯产品偏二氯乙烯。
5.高温热脱氯化氢法:先将1,1,2-三氯乙烷预热至250℃,然后通入管式反应器进行分解反应。反应温度为350-500℃。本法的优点是分解产物氯化氢可以利用,但副产物1,2-二氯乙烯较多。
A membrane introduction mass spectrometer utilizing ion-molecule reactions for the on-line speci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molecules.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9 , 2187-94, (2015) The ability of membrane introduction mass spectrometry to quantitatively resolve low molecular weigh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such as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and xylene (BTEX) using e... |
|
The impact of chlorinated solvent co-contaminants on the biodegradation kinetics of 1,4-dioxane.
Chemosphere 91(1) , 88-92, (2013) 1,4-Dioxane (dioxane), a probable human carcinogen, is used as a solvent stabilizer for 1,1,1-trichloroethane (TCA) and other chlorinated solvents. Consequently, TCA and its abiotic breakdown product ... |
|
Acute, subacute, and subchronic oral toxicity studies of 1,1-dichloroethane in rats: application to risk evaluation.
Toxicol. Sci. 64(1) , 135-45, (2001) 1,1-Dichloroethane (DCE) is a solvent that is often found as a contaminant of drinking water and a pollutant at hazardous waste sites. Information on its short- and long-term toxicity is so limited th... |
1,1-Dichloroethene |
VINYLIDENE CHLORIDE |
EINECS 200-864-0 |
MFCD00011653 |
1,1-dichloro ethyle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