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X 19818结构式
|
常用名 | HBX 19818 | 英文名 | HBX 19818 |
---|---|---|---|---|
CAS号 | 1426944-49-1 | 分子量 | 421.962 | |
密度 | 1.2±0.1 g/cm3 | 沸点 | 631.2±55.0 °C at 760 mmHg | |
分子式 | C25H28ClN3O | 熔点 | N/A | |
MSDS | N/A | 闪点 | 335.6±31.5 °C |
HBX 19818用途HBX 19818 是一种泛素蛋白特异性蛋白酶 (USP7) 抑制剂,IC50 值为 28.1 μM。 |
中文名 | HBX 19818 |
---|---|
英文名 | HBX 19818 |
英文别名 | 更多 |
描述 | HBX 19818 是一种泛素蛋白特异性蛋白酶 (USP7) 抑制剂,IC50 值为 28.1 μM。 |
---|---|
相关类别 | |
靶点 |
IC50: 28.1 μM (USP7)[1] |
体外研究 | HBX 19818是USP7的抑制剂,IC50为28.1μM。 HBX 19818对USP8,USP5,USP10,CYLD,UCH-L1,UCH-L3或SUMO蛋白酶SENP1没有影响,IC50>200μM。 HBX 19818在人癌细胞中选择性抑制USP7,IC50为~6μM。此外,HBX 19818(1.5,4,12,36或100μM)抑制多泛素化p53的USP7去泛素化。与DMSO处理的对照细胞相比,HBX 19818(30μM)也导致USP7过量产生的HEK293细胞中Mdm2多泛素化形式显着更高水平。 HBX 19818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HCT116增殖,IC50为〜2μM[1]。 |
激酶实验 | HBX 19818和HBX 28,258抑制一组去泛素化酶的能力,包括UCH-L3(13 pM),USP7(100 pM),USP8(1.36 nM),UCH-L1(2.5 nM),USP5(10 nM)使用UbAMC底物(300nM)测试USP20(10nM)和USP2(500pM)。使用SUMO1-AMC(750 nM),ZRR,还测试了HBX 19818和HBX 28,258对SENP1(80 pM),组织蛋白酶-B(100 pM)和caspase-3(100 pM)的酶活性的潜在影响。 -AMC(3μM)和DEVD-AMC(250nM)底物。所有酶均在USP7反应缓冲液(50 mM Tris-HCl [pH 7.6],0.5 mM EDTA,5 mM DTT,0.01%Triton X-100和0.05 mg / mL血清白蛋白)中进行测试,但两种酶USP8除外(相同的缓冲液但pH8.8)和半胱天冬酶-3(100mM HEPES [pH7.5],10%蔗糖和0.1%CHAPS)。将所有酶与DMSO或化合物(包括HBX 19818)在室温下预孵育30分钟,并通过添加目标底物引发酶促反应。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温育1小时,并通过加入乙酸(100mM)终止反应。使用PHERAstar [1]监测反应。 |
细胞实验 | 通过在含有10μM5-溴-2-脱氧尿苷(BrdU)的培养基中孵育HCT116细胞30分钟来评估HCT116细胞增殖,所述培养基掺入增殖细胞的DNA中。然后通过胰蛋白酶处理收获细胞,通过离心收集,并将沉淀重新悬浮并在4℃下在70%乙醇中孵育30分钟。离心并除去上清液后,通过在室温下在2N HCl中孵育30分钟使DNA变性。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确定含有BrdU的细胞的百分比,使得可以定量增殖细胞。用HBX 19818处理24小时后评估细胞周期,然后在4℃下将分离的细胞和胰蛋白酶化的细胞在70%乙醇中固定30分钟。然后将细胞在补充有1%BSA,0.5%吐温20,50μg/ mL RNase A和50μg/ mL碘化丙啶的PBS中于37℃温育30分钟。在FACSort荧光计上分析样品。使用Multicycle软件[1]计算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百分比。 |
参考文献 |
密度 | 1.2±0.1 g/cm3 |
---|---|
沸点 | 631.2±55.0 °C at 760 mmHg |
分子式 | C25H28ClN3O |
分子量 | 421.962 |
闪点 | 335.6±31.5 °C |
精确质量 | 421.192078 |
LogP | 5.10 |
蒸汽压 | 0.0±1.8 mmHg at 25°C |
折射率 | 1.628 |
储存条件 | 2-8℃ |
2-Acridinecarboxamide, 9-chloro-5,6,7,8-tetrahydro-N-[3-[methyl(phenylmethyl)amino]propyl]- |
N-{3-[Benzyl(methyl)amino]propyl}-9-chloro-5,6,7,8-tetrahydro-2-acridinecarboxami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