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
Ispinesib 是一种特异性的 KSP 抑制剂,Ki app 值为 1.7 nM。
|
相关类别 |
|
靶点 |
KSP:1.7 nM (Ki app)
|
体外研究 |
Ispinesib是一种有效的,高度特异性的KSP抑制剂,Ki app为1.7 nM [1]。 Ispinesib(150 nM)抑制BT-474和MDA-MB-468细胞系,GI50分别为45和19 nM [2]。 Ispinesib(SB715992,15和30 nM)抑制PC-3前列腺癌细胞增殖48.65%和52.16%,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分别为1094.88%和1516.70%。 Ispinesib up调节负责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的基因,并下调负责细胞增殖和存活的基因。金雀异黄素可以增强Ispinesib的抗增殖和促凋亡活性[3]。
|
体内研究 |
Ispinesib(SCID,8 mg/kg;裸剂,10 mg/kg,q4d×3)可降低携带ER阳性(MCF7),HER2阳性(KPL4,HCC1954和BT-474)肿瘤异种移植物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三阴性(MDA-MB-468)乳腺癌细胞通过ip每4天重复一次,重复3次[2]。
|
激酶实验 |
使用丙酮酸激酶 - 乳酸脱氢酶检测系统进行驱动蛋白特异性分析,该系统将ADP的产生与NADH的氧化偶联。在340nm处监测吸光度变化。使用纳摩尔浓度的KSP的稳态研究使用基于灵敏荧光的测定进行,该测定利用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检测系统,其将ADP的产生与Amplex Red的氧化偶联至荧光试卤。通过荧光监测试卤灵的产生(λ激发= 520nm和λemission= 580nm)。在补充有10μM紫杉醇的PEM25缓冲液[25mM Pipes-K +(pH 6.8),2mM MgCl 2,1mM EGTA]中进行稳态生化实验,用于涉及微管的实验。稳态抑制的IC 50在PEM25缓冲液中以500μMATP,5μMMT和1nM KSP测定。从浓度 - 响应曲线中提取Ispinesib的Ki app(表观抑制剂解离常数)估计,并对酶浓度进行明确校正[1]。
|
细胞实验 |
将PC-3前列腺癌细胞以4×103细胞/孔的密度接种在96孔板中。将PC-3细胞温育24小时,以使其附着于组织培养板的每个孔的表面。然后,用不同浓度的试剂处理细胞并孵育1至3天。首先,分别用15和30nM的Ispinesib处理PC-3细胞。其次,用7.5或10nM的Ispinesib加30μM的染料木黄酮对PC-3细胞进行组合处理。最后,用30μM染料木黄酮预处理PC-3细胞24小时,然后用15nM的Ispinesib处理。用0.3mM Na 2 CO 3(载体对照)处理对照细胞。处理后,将PC3细胞在37℃下与MTT(0.5mg / mL)一起温育2小时,并在室温下将异丙醇温育1小时。然后通过使用ULTRA多功能微板读数器在595nm处测定每个样品的分光光度吸光度[3]。
|
动物实验 |
肿瘤体积为~250mm 3的小鼠接受单剂量的Ispinesib(10mg / kg)。解剖肿瘤,固定在10%缓冲的福尔马林中,并包埋在石蜡中,制备5-μm组织切片。通过在50mM柠檬酸盐缓冲液(pH5.5)中煮沸来进行抗原修复,然后将切片在3%过氧化氢中温育,在PBS-0.1%Tween中洗涤,并在10%山羊血清中封闭。使用Alexa Fluor 488二抗检测磷酸 - 组蛋白H3(PH3)抗体。用显微镜以×10放大率拍摄图像,并使用MetaMorph软件捕获图像,通过计算每个总细胞的PH3阳性细胞的面积比来量化PH3表达。完成Ki67 /切割的胱天蛋白酶-3染色。非荧光图像在Olympus BX41显微镜上以×20放大率拍摄[2]。
|
参考文献 |
[1]. Lad L, et al.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of human KSP by ispinesib. Biochemistry. 2008 Mar 18;47(11):3576-85. [2]. Purcell JW, et al. Activity of the kinesin spindle protein inhibitor ispinesib (SB-715992) in models of breast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10 Jan 15;16(2):566-76. [3]. Davis DA, et al. Increase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an experimental anti-mitotic inhibitor SB715992 by genistein in PC-3 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 BMC Cancer. 2006 Jan 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