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柔比星结构式
|
常用名 | 氨柔比星 | 英文名 | Amrubicin |
---|---|---|---|---|
CAS号 | 110267-81-7 | 分子量 | 483.467 | |
密度 | 1.6±0.1 g/cm3 | 沸点 | 717.8±60.0 °C at 760 mmHg | |
分子式 | C25H25NO9 | 熔点 | 172-174ºC | |
MSDS | N/A | 闪点 | 387.9±32.9 °C |
氨柔比星用途Amrubicin 是一种 DNA 拓扑异构酶 II (topoisomerase II) 抑制剂,可用于癌症研究。 |
中文名 | 氨柔比星 |
---|---|
英文名 | Amrubicin |
英文别名 | 更多 |
描述 | Amrubicin 是一种 DNA 拓扑异构酶 II (topoisomerase II) 抑制剂,可用于癌症研究。 |
---|---|
相关类别 | |
靶点 |
Topoisomerase II |
体外研究 | 氨柔比星是DNA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氨柔比星(2.5μg/ mL)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具有放射增强作用[1]。 Amrubicin抑制LX-1,A549,A431和BT-474细胞系,IC50分别为1.1±0.2,2.4±0.8,0.61±0.10和3.0±0.3μg/ mL [2]。氨柔比星抑制U937细胞的细胞周期特征,IC50为5.6μM。氨柔比星(20μM)也诱导U937细胞凋亡,激活caspase-3/7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Δψm)[3]。 |
体内研究 | 氨柔比星(25 mg/kg,iv)对SCLC肿瘤,Lu-24和Lu-134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具有T/C值(比较治疗组的平均肿瘤生长率与对照组的平均肿瘤生长率)。每天测量肿瘤)在第14天分别为17%和9%。与携带LX-1肿瘤细胞的小鼠中的氨柔比星相比,氨柔比星(25mg/kg,iv)与顺铂和伊立替康组合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单独使用氨柔比星或与替加氟和尿嘧啶联合使用也可抑制人类癌症异种移植模型中的肿瘤生长[2]。 |
细胞实验 | 将等份的细胞接种到96孔微量培养板中。细胞粘附(1天)后,向每个孔中加入含有或不含有试剂的实验培养基。细胞用各种药剂的连续稀释液单独处理,并用两种药剂同时以固定的剂量比处理。在37℃,5%CO 2中与试剂一起温育3天后,使用WST-1或AlamarBlue检查活细胞的数量。 IC50值定义为与对照相比抑制细胞生长50%的浓度。通过计算CI来分析多种药物效应。至少三次独立实验一式三份进行。 CI值基于相互非排他性药物相互作用的保守假设计算。 CI值小于和大于1分别表示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值1表示加成[2]。 |
动物实验 | 雌性无胸腺裸鼠BALB / c nu / nu皮下注射肿瘤片段。接种后几周,将体积约100-300mm 3的肿瘤小鼠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由6-8只小鼠组成。用卡尺连续测量肿瘤直径,并通过下式计算估计的肿瘤体积:(较小直径)3×(较大直径)/ 2。所测试的药剂的剂量如下:氨柔比星(25mg / kg,iv),多柔比星(12.5mg / kg,iv),顺铂(10mg / kg,iv),伊立替康(120mg / kg,iv),吉西他滨(300 mg / kg每天,q7d,ip),长春瑞滨(16 mg / kg,ip),曲妥珠单抗(100 mg / kg每天,每周两次×2周,ip),替加氟/尿嘧啶(28 mg /每天kg,5qd,po)和吉非替尼(150mg / kg每天,5qd,po)。在组合实验中,在第0天,在另一种药物之前约1小时给予氨柔比星。肿瘤生长速率用下式计算:Vn / V0,其中Vn是在第n天估计的肿瘤体积,V0是估计的肿瘤体积。在治疗开始时(第0天)。 T / C(%)值通过比较治疗组的平均肿瘤生长速率与对照组的平均肿瘤生长速率来计算肿瘤的每一天。根据实验期间体重的变化评估治疗的全身毒性。这些计算为(Wn-W0)/ W0×100,其中Wn是第n天的体重,W0是治疗开始时的体重(第0天)[2]。 |
参考文献 |
密度 | 1.6±0.1 g/cm3 |
---|---|
沸点 | 717.8±60.0 °C at 760 mmHg |
熔点 | 172-174ºC |
分子式 | C25H25NO9 |
分子量 | 483.467 |
闪点 | 387.9±32.9 °C |
精确质量 | 483.152924 |
PSA | 176.61000 |
LogP | 2.64 |
蒸汽压 | 0.0±2.4 mmHg at 25°C |
折射率 | 1.720 |
储存条件 | -20°C,密闭,干燥 |
Amrubicin |
5,12-Naphthacenedione,9-acetyl-9-aMino-7-(2-deoxy-b-D-erythro-pentopyranosyl)oxy-7,8,9,10-tetrahydro-6,11-dihydroxy-,(7S,9S) |
Amurubicin |
5,12-Naphthacenedione, 9-acetyl-9-amino-7-[(2-deoxy-β-D-erythro-pentopyranosyl)oxy]-7,8,9,10-tetrahydro-6,11-dihydroxy-, (7S,9S)- |
Calsed |
(7S,9S)-9-Acetyl-9-amino-7-[(2-deoxy--D-erythro-pentopyranosyl)oxy]-7,8,9,10-tetrahydro-6,11-dihydroxy-5,12-naphthacenedione |
(1S,3S)-3-Acetyl-3-amino-5,12-dihydroxy-6,11-dioxo-1,2,3,4,6,11-hexahydrotetracen-1-yl 2-deoxy-β-D-erythro-pentopyranoside |
(1S,3S)-3-Acetyl-3-amino-5,12-dihydroxy-6,11-dioxo-1,2,3,4,6,11-hexahydro-1-tetracenyl 2-deoxy-β-D-erythro-pentopyranosi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