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多杀菌素 |
---|---|
英文名 | spinosad |
中文别名 |
多杀霉素
刺糖菌素 |
英文别名 |
13-{[5-(Dimethylamino)-6-methyltetrahydro-2H-pyran-2-yl]oxy}-9-ethyl-14-methyl-2-[(2,3,4-trimethoxy-5-methylcyclohexyl)oxy]octadecahydro-1H-as-indaceno[3,2-d]oxacyclododecine-7,15-dione
1H-as-Indaceno[3,2-d]oxacyclododecin-7,15-dione, 13-[[5-(dimethylamino)tetrahydro-6-methyl-2H-pyran-2-yl]oxy]-9-ethyloctadecahydro-14-methyl-2-[(2,3,4-trimethoxy-5-methylcyclohexyl)oxy]- Spinosyn A |
描述 | 多杀菌素是一种由多杀菌素a和D组成的混合物,被称为土壤放线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的发酵产物,是一种作用谱更广的生物神经毒性杀虫剂。多杀菌素以昆虫神经系统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s)为靶标。多杀菌素具有良好的环境和哺乳动物毒理学特性。杀幼虫活性[1][2][3]。 |
---|---|
相关类别 | |
体外研究 | 多杀菌素作为乙酰胆碱(Ach)的变构激动剂,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结合,后者是作为神经递质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发挥作用的原型单位[4]。 |
体内研究 | 多杀菌素是杀蚊四环大环内酯类多杀菌素a和多杀菌素D的天然混合物。多杀菌素0.9%主要干扰昆虫体内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从而产生神经元兴奋,导致虱子在长时间过度兴奋后因神经肌肉疲劳而瘫痪。多杀菌素0.9%可杀死对氯菊酯敏感和抗氯菊酯的虱子种群。它也是杀卵的,能杀死卵(虱子)和虱子[5]。多杀菌素在尼罗罗非鱼脑内引起体内氧化作用。多杀菌素导致tGSH、GSH、GSSG、Hsp70含量升高,GSH/GSSG和GPx活性比值降低,并诱导GR(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多杀菌素通过改变GSH相关抗氧化系统和Hsp70的参数在脑组织中具有氧化作用[6]。 |
参考文献 |
[4]. McCormack PL. Spinosad: in pediculosis capitis. Am J Clin Dermatol. 2011;12(5):349-353. |
密度 | 1.1±0.1 g/cm3 |
---|---|
沸点 | 776.3±60.0 °C at 760 mmHg |
熔点 | 84ºC to 99.5ºC |
分子式 | C42H71NO9 |
分子量 | 734.014 |
闪点 | 423.3±32.9 °C |
精确质量 | 733.512878 |
PSA | 101.99000 |
LogP | 4.86 |
外观性状 | 近乎于白色粉末 |
蒸汽压 | 0.0±2.7 mmHg at 25°C |
折射率 | 1.527 |
储存条件 | 0-6°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