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系能降低免疫反应的药物。能选择性地作用于所需抑制的某一免疫反应环节和免疫细胞。免疫是指机体对各种致病性物质的反应,此种反应有的对机体有利,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的对机体不利,可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或组织损伤(变态反应),故对因发生有害于机体的变态反应者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影响免疫过程的有关环节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性。为了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以及减弱组织不相容性,已发展了多种免疫抑制剂,其中一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免疫抑制剂种类繁多,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糖皮质激素类(泼尼松、氢化泼尼松等)、烃化剂(氧化氮芥、环磷酰胺、噻替派、白消安等)、抗代谢药物(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等)等。 1. 糖皮质激素:常用的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以及半人工合成的泼尼松(强的松)、氢化泼尼松(强的松龙)、氟美松(地塞米松)等。这些激素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大同小异。 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主要是:①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干扰巨噬细胞的功能。②对淋巴组织有破坏作用,最敏感的部位是淋巴结的生发中心。但在异体抗原刺激之后,常用剂量抑制抗体合成的作用不明显,而对自身抗体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很广,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硬皮病、肾病综合征等;②组织和器官移植;③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 硫唑嘌呤:抑制杀伤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各种免疫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等)。大剂量时,抑制抗体形成。对原发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对继发反应强得多。强烈抑制巨噬细胞前体——单核细胞的产生,导致吞噬功能的抑制。也能改变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临床常用于肾移植患者,给药期间未见体液免疫抑制,常与皮质甾体类药物合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3. 环磷酰胺:环磷酰胺选择性地抑制B细胞,抑制各类抗原诱发的抗体合成(包括原发和继发的免疫反应),以及诱导机体对抗原产生耐受性。 环磷酰胺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溶解淋巴细胞来实现。一次注射就可使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中的细胞数及血中的淋巴细胞数急剧减少。环磷酰胺主要作用于未成熟的细胞,抑制其增殖能力,成熟的抗体形成细胞对环磷酰胺不敏感。近年发现环磷酰胺对T细胞某些亚群的抑制作用也很强。较大剂量能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但如在致敏前给药,则促进迟发型超敏反应。 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效,经过体内代谢后才有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皮质甾体类无效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降低自身抗体滴度。也能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